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些三、四歲的兒童已經成為「四眼一族」,原來除了近視或散光等問題,遠視都是其中一個因素,嚴重的更可能會影響兒童的視覺功能和學習,所以家長不容忽視。
遠視「清零」未必好事
遠視,跟近視及散光一樣,都是眼睛度數問題的其中一種,通常都是因眼球長度過短,導致眼球肌肉放鬆的時候,遠方景物的焦點未能準確聚焦至視網膜上,而是聚焦在視網膜後面,造成模糊影像。
絕大部份嬰孩出生時眼球長度通常較短,所以大多會呈現遠視狀態。研究顯示,香港嬰孩於11週大時遠視度數平均為350度。隨著眼睛發育,眼球長度變長,遠視有機會逐漸減退。如果因為先天基因遺傳或後天環境因素,導致遠視數值於幼年時急速下降,甚至「清零」,就有機會演變成近視。換句話說,有適當數值的遠視,某程度上可以延緩近視的發生,又或者降低近視的嚴重程度。
根據美國視光學會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的定義,遠視25至200度為輕度遠視,225度至500度遠視為中等遠視,500度遠視以上為嚴重遠視。因為基因、生活習慣、學習模式等因素影響,香港以至亞洲兒童都比西方國家兒童較少有嚴重遠視問題。根據一份於2011年發表的研究, 823位3至6歲的香港兒童的平均度數為67度遠視,當中有5.1%的兒童有250度或以上的遠視。而一份於2020年公佈的研究發現,分別有36.4%、25.6%及19.1%的6歲、7歲及8歲的香港兒童眼睛有100度或以上的遠視。
中等至嚴重遠視易被忽略
輕度遠視的兒童,可以利用眼睛的調節力,將原本聚落在視網膜後面的焦點,準確地移至視網膜,所以遠近景物皆看得清楚。中等至嚴重遠視的兒童,看遠距離的景物可能還可以勉強應付,但看近距離東西可能開始模糊,或者較易疲倦不適,未能支持長時間閱讀。
「鴛鴦遠視眼」(雙眼皆遠視,但遠視度數差距很大) 的兒童,會依賴自己較淺遠視的眼睛,未必能察覺另一眼睛存在的視力問題。若果雙眼都有中等至嚴重遠視的兒童,亦未必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看近距離東西模糊的問題,往往會把書本移得很近。若果於驗眼過程中,只測試遠距離視力,而沒有測試近距離視力,沒有利用散瞳藥放鬆睫狀肌去檢查清楚實際遠視度數,或者沒有測量眼球長度的儀器輔助,便較容易出現誤診,誤以為中等至嚴重遠視的兒童是視力正常,有機會錯過矯正時機,影響其視覺功能發展。
遠視與視覺功能的關係
多項研究均發現,遠視度數跟弱視及內斜視有正比例關係。遠視度數愈深,患上弱視及內斜視的機會則愈大。
遠視亦會影響調節功能,調節力度、調節靈敏度以及調節準確度都會下降,影響兒童閱讀及抄寫黑板的能力。遠視的兒童亦較易有聚合能力不足的症狀,使他們看近距離東西時難以對焦,容易有雙重影像、頭痛、跳字跳行等問題。一項於2022年發表的研究指出,中等至嚴重遠視的兒童,於雙眼協調功能的表現(例如調節準確度及立體感)較平光(沒有度數)的兒童差。
遠視亦有機會影響兒童的學業發展。一份由VIP團隊於2016年公佈的研究,遠視會影響兒童的讀寫能力,情況在400度遠視或以上的兒童尤其顯著。一項2015年的研究招募了15位視力正常的兒童,利用鏡片去模擬雙眼250度遠視,研究發現250度遠視會影響兒童的視覺訊息處理能力、視覺運動功能協調技巧及閱讀速度。另一項於2014年研究發現遠視兒童戴上遠視眼鏡4至6個月後,閱讀速度便得到提升。
總括而言,中等至嚴重遠視度數有機會影響兒童的視覺功能發展,容易引起弱視、斜視、調節功能、立體感、雙眼協調,亦有礙讀寫能力、閱讀速度及手眼協調能力發展。兒童未必能夠表達自己眼睛問題,建議家長每年替孩子安排綜合眼科視光檢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接受適當的視光處理,以保障孩子的視覺功能發展。
作者簡介
黃浩然Horace Wong 於2013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榮譽)理學士課程。畢業後,他在眼科視光學院完成為期兩年的駐院眼科視光師計劃,專注於兒童視覺功能發展、視覺訓練、視覺認知及視覺電生理學等項目。他於2013年取得由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所頒發的最佳臨床實習眼科視光師獎,2015年修畢由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角膜矯型學院合辦的角膜矯形術課程,於 2019年取得美國眼科視光學院院士資格,並於2021年以一級榮譽修畢澳洲墨爾本大學的臨床眼科視光學碩士課程。現為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高級眼科視光師,亦是眼科視光學駐院訓練計劃的導師之一,主要負責兒科綜合眼科視光檢查、雙眼協調能力檢查、視覺訓練及視覺認知的檢查及訓練。
眼科視光師是眼睛護理專業人員,藉改善市民的視覺及推廣眼睛健康護理,以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除提供綜合眼睛健康檢查以外,眼科視光師亦負責視覺訓練、處方和驗配其他特別的助視器等。
@2022 Healthy Seed
-
在這個轉季時期,兒童特別容易患病,當中由腸病毒所引致的疾病最為常見,雖然大部份的腸病毒都是無症狀,患者亦會自行痊癒,但家長要當心腸病毒71型所引致的手足口病,其傳染性高,加上可能引致嚴重的併發症,所以要提高警覺,以免兒童受感染。有關於感染腸病毒的迷思?現由香港大學名譽助理教授劉慧思醫生為大家逐一解答。1 day ago
-
你的小朋友是不是也有咬指甲、撕手皮、咬嘴唇之類的小習慣?如果放任不理這些壞習慣,最壞情況可能會像以下事件中的小朋友,需要入院治療……17 day ago
-
幼童未必能好好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假如他們感到不適,家長須多加留意,否則可能釀成悲劇。巴西一名四歲女童睡覺時被蠍子螫醒,但因不懂說明情況,結果其母只讓女兒喝一杯水,便讓女兒重新回到床上。最終女童再被蠍子螫到,更因蠍子的毒液引發心臟停頓而不治。1 month ago
-
小朋友好奇心重,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小物件,對小朋友來說卻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家長一個不留神就會釀成意外……1 month ago
-
第五波疫情自2月爆發以後,有少部分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康復不久再度發燒,更出現痾嘔肚痛、眼紅、紅疹、頸部淋巴結腫大、士多啤梨脷等等,原來是患上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簡稱MIS-C)。此病症狀與兒童心臟病川崎病極為近似,有兒科專科醫生就教家長分清楚。1 month ago
-
你的寶寶在深夜都不肯睡覺?日間沒有午睡的習慣?每日的睡眠時間少於八小時?半夜醒來便難以入睡?以上這些嬰兒睡眠問題的確令不少家長大傷腦筋,不知怎樣處理。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名譽副教授及香港過敏協會現屆主席何學工醫生建議家長跟從以下令嬰兒入睡的五大方法,一齊「瞓個好覺」。2 month ago